在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問題,成為了自1993年以來,年年繞不過、說不清、解不開的沉重話題。對于這樣一個涉及國家能源安全大計之事,上至國家政府,下至黎民百姓,都在牽腸掛肚。
尤其是隨著中東、北非的戰亂和世界油價的高位波動,人們的神經被我國過高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緊緊地牽動著。
所謂原油對外依存度,就是指一個國家所消耗原油的對外依賴程度。原油對外依存度的問題,說到底,是牽涉國家能源安全的問題。一般來說,對外依存度越高,安全風險就越大。
然而,也有人認為,有些發達國家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一直很高,并沒有阻礙經濟發展,也沒有遭遇其他風險。其實,這只是僥幸而已,如果出現軍事戰爭、石油衰減、進口中斷等情況,后果將不堪設想。
數據演變 “依存”上升
面對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升高這個沉重的話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都相繼給出了不同的數據,且與美國同期依存度相比較,更是引起了業內外的關注。
工信部在《2011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報告中披露,今年1至5月,國內石油表觀消費量(產量加上凈進口量)達1.98億噸,同比增長10.3%,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其中,原油表觀消費量為1.91億噸,增長8.5%,對外依存度達55.2%,已超越美國53.5%的依存度比例。而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上半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54.8%,低于美國同期61%的水平。
兩個部門給出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的數值稍有差異,只是計算方法和角度不同;雖然依存度比例在是否超過美國方面相差較大,但我們與美國相比并無太大意義,因為兩國的地緣政治、發達程度、資源賦存等諸多方面都多有不同,可以說,并無多大可比性。不如集中精力研究中國自身的石油問題,切實把中國自己的石油問題解決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快報顯示,2011年1-6月,全國原油生產1.03億噸,同比增長4.6%。同時,據國家海關總署提供的資料,2011年1-6月份,全國原油進口1.26億噸,同比增長7.0%,月均進口超過2100萬噸。由于原油進口增速超過國內生產,致使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4%。
另據有關資料,目前我國石油消費增速為10.5%,超過了國內GDP增速。石油消費增長超過GDP增速,表明了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即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增長快。能源消費增速過快,給能源生產和節能減排都帶來巨大壓力。
對于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抬升雖然并不意外,但上升如此之快且仍將剛性上升,則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讓我們追溯到1993年,中國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時,對外依存度當年僅為6%。而此后每年均以2%左右的速度攀升,2006年上升到45%,2007年為47%,2008年為49%,到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線(51.3%。),2010年達到53.7%。
國家能源局2010年1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生產原油1.89億噸,與此同時,凈進口原油卻達到1.99億噸。自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此后石油進口量每年遞增1000萬噸左右,對外依存度一路攀升,如今進口石油已經超過全年消費量的一半。
2009年初公布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預測顯示,如不加強勘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2020年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0%。
中國社科院2010年發布的《能源藍皮書》預測,10年后,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4.5%。
《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也做出了同樣的預測,2020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4.5%。
國際能源署的預言更是觸目驚心,中國原油需求增速未來若保持不變,進口依存度或將升至80%。
另據《海灣時報》2011年9月5日維也納報道,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在其最新一期的報告中說,盡管中國政府努力抑制國內的能源使用,然而,在全球范圍內,預計明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將增加最多,比2011年增加5.4%。歐佩克在報告中還指出,除了中國,中東、印度、巴西和其他非經合組織國家明年的石油需求都將有所增加。
據“石油峰值”理論研究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的國內經濟發展方式,2020年、2030年國內所需的石油量分別為5.3億噸和6.5億噸。而中國石油產量則預計在2015年達到高峰后開始減少,峰值產量不超過2億噸。這意味著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越來越大,2020年、2030年國內供需缺口將分別為3.36億噸和4.88億噸。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有關研究也證實了這些預測:2020年中國石油的需求量將為4.5億噸—6.1億噸。屆時國內石油產量估計為1.8億噸,進口量將為2.7億噸—4.3億噸,進口依存度將處于60%—70%之間。
來自方方面面的預測,一個個相近的數據,雖然不會也不可能非常準確,但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
石油消費 增長難改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能源消費的增長,但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增速太快,每年都有3個百分點左右,加上原油價格持續走高,使得我國面臨的能源壓力不斷增大。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能源需求增長,并促使原油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年均9%的GDP增速,尤其是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大幅攀升,令國產石油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增長,只能依賴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目前來看,中國能源需求易增難降。
我國石油儲備的增加,必然增加原油進口?;仡櫄v史,新中國剛成立時,由于遭到石油進口封鎖,中國曾千辛萬苦地找油。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飛機、大炮的開動問題,也就是國防問題。但是今天,石油已經從“國防血液”轉變為“經濟血液”。如今,我國正在建設原油戰略儲備基地,準備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油庫等硬件設施建設。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我國原油進口量仍將處在較高水平。
汽車數量的持續增加,必然增加石油消耗。汽車是我國石油消耗大戶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據公安部交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8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19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首次破億輛,占機動車總量的45.88%。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官員近日指出,按照我國目前的汽車增長速度,每年新增汽車消耗的成品油相當于新建一個2000萬噸的煉油廠?!笆晃濉逼陂g新增的1億噸煉油能力,幾乎被5年間新增的3500萬輛汽車全部消耗。按照2009年國內汽車單車年油耗2.14噸計算,2020年國內汽車用油將達到3.75億噸。
據了解,從2001年到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從2.29億噸增加到4.39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從30.2%提高到53.7%。
“盡管到目前為止,國家能源主管部門還沒有公布"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但主要方向是明確的?!?011年9月5日,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在對外披露國家“十二五”能源發展主要目標時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是“十二五”能源發展的根本任務。
“十二五”能源發展的三個主要目標基本明確。一是總量目標。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左右,凈進口2億噸;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在5億噸左右,凈進口3億噸。二是結構目標。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達到11.4%,其中水電、核電、風電發電量分別為9200億、3200億和1800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合計約4.6億噸。三是民生目標。人均每年能源消費量達到2.9噸標準煤,人均每年用電量達到4300千瓦時,分別比2010年提高20%和30%。
但他不無擔心的分析認為,如果把各地能源消費的盤子加起來,“十二五”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50億噸標準煤。這樣的消費模式將是難以為繼的。
儲備方式 勢在必變
石油安全是國家能源管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構筑石油安全體系首先要從國家層面上做起,如加快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構建綜合性的石油危機應對機制等。同時,國內石油企業也要積極配合政府,切實承擔起保障石油安全的責任。
中國石油進口的一大特點是進口來源比較集中,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2008年從這兩地進口原油1.46億噸,約占進口總量的74.2%。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中東、非洲一旦發生戰亂,原油供給鏈中斷,就會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這一幕并非天方夜譚,美、日、歐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上世紀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引發的巨大恐慌到現在仍記憶猶新。
在現有能源結構下,拓寬進口渠道,實現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改變對海路進口的依賴,加快陸上進口能源戰略通道建設,規避或降低地緣問題帶來的影響,是我們的必要選擇。目前中國原油進口渠道已經逐漸多元化,除中東部分國家外,從委內瑞拉、俄羅斯等國的進口數量也越來越多。尤其是中俄原油管道的開通,又增加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原油進口渠道。
近日,中國能源外交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三國穩發推進,三條油氣管線建設相繼啟動。中亞在中國能源進口戰略中的權責進一步增加,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保障國內供應的重要途徑是加大“海外找油”的力度,力爭拿到更多的份額油。然而,現在看來似乎難度越來越大,專家分析,其因有二:一是原油生產國存在戰亂或政策變動的風險,后面一種風險主要指資產國有化,即便拿到了油田分成合同,也不能保證生產;二是目前國際油氣市場很難再拿到油田分成合同,多數合作已經開始轉化成油田服務合同。
除此之外,相比份額油,還有其他石油儲備方式可用。林伯強舉例說,中俄達成的貸款換石油協議就是一招,中方向俄方提供250億美元貸款,換取俄方20年總額達3億噸的原油供應。在這項合作中,中國并不是在原油來源地投資或參股油田項目,而是簽訂了貿易合同,專家將其形象地稱為“合同儲備”。另外,采取貿易形式的合同一旦合作生變可以成為打官司的依據,這似乎比份額油還要穩妥一些。
保障能力 依然存在
綜合多位專家的觀點,基本形成如下共識:雖然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超過50%,但不意味著中國失去能源供求保障能力。保障我國能源供應安全的有力措施也是多方面的,既不必恐慌,也不必失去信心。
我國石油供應中有1.9億噸左右的自產量,這有利于中國自如地應對國際能源危機。
我國的能源結構有其特殊性,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石油只占能源消費的20%,遠低于國際34.8%的平均水平,不足以構成威脅。
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巨大,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數據顯示,我國石油資源量是940億噸,天然氣是38萬億立方米。目前,陸上石油資源平均探明程度僅為38%,而天然氣資源勘探程度更低,僅有6%左右,遠遠低于世界石油45.6%和天然氣22.45%的探明率。
我國石油天然氣供給方面正在建設多元化的供給體系,海外油氣業務發展迅速,目前我國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近6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油氣項目100多個,海外油氣作業產量和權益產量不斷增加。
我國已經形成可替代能源技術的儲備,可再生能源資源也非常豐富,國家正在加速發展水電,水電供應量的增長,無疑可以減輕對進口石油依賴的壓力。
我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順利完成,新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和中國石化(600028,股吧)、中國石油的多個商業石油儲備庫項目也先后開工投建。
我國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趨勢基本形成,已與俄羅斯、巴西、委內瑞拉等國簽訂600多億美元貸款換石油的協議,每年可獲得7500萬噸石油保障。
雖然石油對外依存度與石油安全關系直接,我國整體能源狀況和石油消費的特點也決定我們回旋余地很大。盡管石油對外依存度在增加,但我國全部能源對外依存度很低,80%多的能源靠自給。新增石油消費量主要集中在生活改善型的汽車用油上,此類用油對價格十分敏感,對國民經濟影響較小,即使石油出現臨時短缺,也可調控,從而提高石油安全供應系數。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歷史上看,對外依存度高直接導致石油安全出現問題的風險仍然存在。尤其是對能源消費結構尚不成熟的國家來說,這種風險更大。因此,建立完善的保證石油安全的戰略體系時不我待。
沉著應對 不必恐慌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未來我國能源尤其是油氣需求將進入一個持續全面增長期,石油進口量將不斷增加,從國際上進口大量石油將是我國無法避免的選擇,且對外依存度這一曲線還將繼續上揚。種種預測似乎都在傳遞一個信息:石油對外依存度的高企,中國未來的能源安全將處于“高?!睜顟B。
由于石油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戰略屬性,對于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的現實,應該給予足夠重視。但也應該看到,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與否牽涉多種因素,并不完全取決于石油對外依存度的高低。從未來一段時期國際石油供需預期來看,我國的石油安全基本無虞。況且,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二石油消費國,但同時也是世界第四大原油生產國,真正缺口并不是最大的,安全問題并沒有到危在旦夕的程度。
有專家認為,石油安全與兩個問題有關:一是能不能買得到石油,二是能不能買得起石油。
目前世界石油市場總體上供需平衡,未來幾十年內石油處在相對安全期。原因在于:一是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儲量還在平緩上升;二是近20年來以歐佩克(OPEC)為主的石油生產國總體上處于限產狀態;三是未來能源品種趨于多元化,石油在一次能源構成中的比例將不斷下降?;仡欉^去一百多年的人類石油利用史,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外,石油供應從未中斷過,國際石油市場從來不至于無油可買。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石油消費國與生產國是利益共同體的關系。消費國需要供應安全,生產國需要需求安全。石油出口國對石油的依賴,甚至遠大于進口國的依賴程度。作為日益崛起的消費大國,我國已是國際市場上舉足輕重的“戰略買家”,中東、俄羅斯、中亞、非洲、南美等都希望我國成為其穩定的出口市場。我國要抓住有利機遇,改變主要從中東進口的單一局面,實現石油供應多元化,這才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關鍵。
在開放的全球市場之中,世界并不缺油,對于中國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以什么樣的代價獲得這些外部用油。這取決于我國對全球油氣資源的控制能力、在世界石油定價機制中的話語權以及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市場影響力。
從世界各國石油安全供應情況來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并不一定保證安全,資源缺乏的消費國家并不一定危險,資源多少并不是石油安全的充分條件。伊拉克油氣蘊藏多、產量大,卻受人控制,毫無安全可言;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卻面臨被瓜分的境況;日、韓及歐美等發達國家石油對外依存度比我國更高,但這些國家的資本廣泛滲透到了世界主要資源產地和石油企業中,通過獲取份額油保障自身安全。這恰恰是我國目前亟須強化的薄弱環節。
上一條:世界傳感器產業巨頭亮相周莊
下一條:鋼價依舊疲軟鋼鐵股雄起